不忘初心 坚守主业——宁波中策砥砺前行的四个“十年”

2018-05-16

        中策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建于1900年的顺记机器厂。在江北鄞慈镇路17号的徐宅里,两枚“浙江省建设厅联合铁工厂”珐琅铜章和一枚“大中华民国机器公会”银质会员章见证着曾辉煌一时的顺记历史。

        顺记机器厂、宁波铁工厂、宁波动力机厂、宁波中华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几经身份的演变,1994年,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策)正式组建。

        中策作为宁波机械行业先河开创者,在40年的改革浪潮中为宁波机械工业和江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日前,在金山路699号的厂房里,1984年进厂已担任近20年集团总经理的吴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向记者讲述了1978年以来,宁波中策“不忘初心,坚守主业”的四个“十年”的激荡历程。

1978年-1988年

工厂出路在哪里?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而对当时的中策(宁波动力机厂)来说,却前途未卜。彼时的中策还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按国家计划,企业没有自主权,也不需要费心,产品则由政府部门收购,统一安排。

        原本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夕之间,风云突变。新政策之下,中策出现了许多再棘手的问题。一方面,优秀人才流失另寻出路,却有几千名工人需要养活;另一方面,市场十分不景气。“发动机的市场就两块,一块是航运,但当时国内的航运业没有竞争力,内需不足、外销乏力。另一块是电力,但电力也不景气。”吴杰说。

        为解决几千名工人的吃饭问题,工厂做过多种尝试,但皆成效不明显。“工厂的出路到底在哪?”一团乌云盘桓在每一位员工的头顶。

1988年-1998年

立足主业 多元化经营

        1988年,经过10年迷茫期,工厂意识到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开发的与自身专长不符的产品是不对的,也是不长久的。应立足主业,做自己的专长。“我们有一批优秀的机械工人,有良好的历史底蕴,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做精主业,才能拼出一条血路。”吴杰说。

        方向明确了,步伐走起来便铿锵有劲。1992年,工厂与香港中策合资成立了宁波中华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经营体制的改变。1994年,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以原宁波中华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原先多个一级法人公司被整合成集团一家,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同时,新公司明确了以柴油机为核心,精密机械为主导,国际工程、贸易和投资为附翼的产业结构。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却在集团内部引发了一波“地震”。“当时的人们认定从一而终,员工在企业一生做到老,公司一个产品做到久,突然间来了个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员工就认为你不务正业。”但中策最终用集团向好向上发展的事实统一了员工们的认识。

        从此,中策多元化经营的版图也越扩越大。1995年,中策与日本真空合资成立爱发科真空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合资成立富强鑫(宁波)机器制造有限公司,2000年投资成立宁波天力增压器有限公司,2001年投资成立宁波友利投资公司。 

1998年-2008年

闯荡非洲,开拓新市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受宏观调控影响,国内船用柴油机和柴油发电机组市场严重萎缩。穷则思变,中策决定走出去寻找新市场。经过多方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锁定在西非。“当年挺近非洲,颇有点‘闯关东’的味道,走出去,海阔天空,非洲给了中策一个广大的天地。”吴杰说。

        西非资源丰富,油、气、煤、锡、铁等机械工业的“粮食”充足;西非经济刚刚起步,电力供应严重紧缺,市场需求与中策的产品结构吻合。“以上的优势,让我们最终选定了西非市场,并选择人口最多的尼日利亚和地域最大的苏丹为突破口。”吴杰说。

        走出去,底气来自于功夫深。在中策的车间里,陈列着一台“夭折”的柴油机,它见证着中策在自主创新强品牌上的努力。进入新世纪,国内柴油机发电已趋饱和,国际航运业尚未兴起,于是中策瞄准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开始了技术攻关。

        一方面,企业依靠自主创新,组建强大的研发团队,紧贴市场,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引智,加强产学研合作,国际化交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中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千瓦中速船用柴油机研制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检测显示,中策柴油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获得中国CCS、法国BV等国际船级社的认可,而价格比进口产品低了三分之一。 

2008年-2018年

打造国际化现代工业企业

        2010年,对于中策来说,是特别有激励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集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标志着我们的自主品牌地位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吴杰告诉记者,以该项目技术成果为平台开发的320、330等系列柴油机已实现批量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排放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产品销售居国内同类自主品牌领先水平,还批量出口到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借着这股劲头,中策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加大创新力度,夯实企业根基,牵头成立了浙江省船用动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以船用大功率柴油机及关键零部件自主设计、制造为目标,集中攻关,抱团创新,打造协同创新产业链体系。

        同时,中策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倡议,加大非洲市场的开拓力度,在着力电站工程的同时,还投资当地需求的工业项目。“在非洲的这20年,我们以海外工程为抓手,从设备制造供应商转型为方案提供商直至总包商,做精做强做大动力产业。”吴杰说。

        吴杰告诉记者,今年集团新设立了2家公司,计划再用5至10年时间,形成一个能参与全球竞争、国内一流的船用动力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打造一个以大功率发动机为核心,精密机械为主导,国际工程、贸易和投资为附翼的国际化现代工业企业。